蔡姓的来源,姓蔡的起源
蔡姓主要来源于两大支∶姑姓和姬姓。
第一支源自姑姓。姑姓是黄帝的直系后裔,在尧舜夏时期,姑姓所属的燕、阚、尹、蔡、鲁等氏族分布于渭河流域,沿黄河向西到豫西和豫东一带。蔡系始姓的支系,在部落中担任祭祀的职责,具有很高的地位。蔡祭二字古代通用,故蔡出自祭。历经尧舜夏千年,到商朝时蔡国一度比较强盛。商朝的蔡国位于今河南中牟县北,后北迁于河南北部长垣县东北的古祭城。公元前1046 年周武王灭商,位于商都城朝歌的姑姓蔡国也一并灭亡,姑姓蔡人被迫北移到河北邢台北的蔡河地区。另一支姑姓蔡人则南迁于湖北黄梅西南的蔡山。姑姓蔡的历史至少有 3000 年。
第二支源自姬姓。公元前1046 年周武王灭商,封其五弟叔度于蔡,史称蔡叔度。蔡国在今河南中牟县北的古祭国地,也是站姓蔡国之地。周成王初,蔡国与管、霍二国联合商纣王之子武庚发动叛乱,为周公旦所平定。周成王改封蔡叔度之子蔡伸于蔡,新蔡国在河南的上蔡县。蔡国一直受楚国的压迫,多次迁移,春秋初南迁于河南东南部的新蔡,春秋末蔡国东迁于下蔡,即今安徽风台县。蔡氏的一支因国内乱政,南奔楚国,定居于湖北枣阳西的蔡阳城。公元前447年,楚惠王灭蔡,楚国迁蔡人于湖北汉川东南的蔡甸,国人遂以蔡为氏。姬姓蔡的历史有2400多年。
外族融入
明清之际,贵州和广西的少数民族中的蔡姓有很大一部分被同化为南方汉族。在魏晋南北朝中国北方地区民族大融合和人群大迁移过程中,蔡姓中也流入了外族血液。北宋金国的女真人乌林答氏族后来全部改为汉姓察,清时满洲八旗姓蔡佳氏、乌灵阿氏、萨玛喇氏等后来也全部改汉姓蔡。这些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后逐渐同化为北方汉族蔡姓,主要分布于东北地区。
分布与迁移
春秋战国时期,蔡氏足迹已经遍布河南、河北、陕西、山西、湖北、安徽、山东、湖南、贵州。战国时,察姓族人由湖北蔡甸出发向南进入湖南常德,并沿沅江进入贵州,与当地土著混居,成为当今苗、土家、瑶、布依等族蔡姓先民。可以认为唐宋明清时期,黔桂湘的蔡姓土司乃是春秋时蔡国人的后代。秦汉时期,蔡姓主要的活动地在中原,在豫东与鲁西一带形成了著名的济阳蔡姓,这是蔡姓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,名人辈出,影响深远。西晋末,北方战乱,中原民众大量南迁,蔡姓开始大规模进入江浙地区。唐朝初期和末期,中原两次移民福建,蔡姓为主要姓族之一,为蔡姓成为南方著名大姓奠定了基础。宋朝时,蔡姓已经散布于江南各地,蔡姓主体已经在福建形成。明末清初,蔡姓进入台湾。
宋朝时期,蔡姓大约有44万人,约占全国人口的0.57%,排在第三十六位。福建为蔡姓第一大省,约占蔡姓总人口的21.2%。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、山东,河南,约占蔡姓总人口的51%;其次分布于江西、浙江,河北、湖北、江苏。全国形成了阔赣浙苏、鲁豫冀鄂两个蔡姓人口聚集中心。
明朝时期,察姓大约有46万人,约占全国人口的0.49%,为明朝第四十六位姓氏。浙江为蔡姓第一大省,约占蔡姓总人口的20.2%。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江苏,大约占蔡姓总人口的63%;其次分布于广东、湖南。宋元明间,蔡姓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、南方迁移,向江浙闽沿海地区移民更多。全国重新形成了浙赣闽苏蔡姓人口聚集区。
当代蔡姓的人口已达701万,为全国第三十四位姓氏.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.53%。主要分布于广东,台湾、福建,江苏四省,大约占蔡姓总人口的41.1%;其次分布于湖北、浙江、四川,河南、湖南、江西、安徽,集中了蔡姓总人口的31.3%。广东约占蔡姓总人口的15.4%,为蔡姓第一大省。全国形成了南方和东南沿海地区高比率的蔡姓分布区。在近600年中,蔡姓人口流动虽存在向华中、华北的回迁情况,但向东南移民仍是主流,同时也出现了向西以及东北的移民。
郡望与堂号
那望和堂号∶蔡姓的郡望主要有济阳、汝南、陈留、期方、高平、丹阳、南阳,吴都、南顿。蔡姓堂号除与郡望同名者外,还有九峰、龙亭,西山、旌异,笃亲、崇本,追远等堂号。"九峰"堂号出自宋朝的察仲默。察仲默少时师从朱意,年方三十就放弃科举,专攻理学。因他隐居九峰,被称为九峰先生。"龙亭"堂号出自东汉造纸发明家蔡伦,因其发明造纸而被封为龙亭侯爵位 。
宗族先贤
《中国人名大辞典》收入蔡姓历代名人219名,占总名人数的0.48%,并列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四十六位。蔡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.55%,排在第四十五位;蔡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.53%,排在第四十-位;蔡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.54%,排在第四十二位。
蔡姓主要历史名人∶战国秦相蔡泽;西汉造纸术发明家蔡伦,大孝子蔡顺,文学家兼书法家蔡邕,名儒蔡千秋,才女,诗人蔡琰(蔡文姬);东晋名臣察谟(为蔡姓的南渡始祖);北宋大臣蔡京,书法家蔡襄;金国文学家蔡琪、蔡松年;南宋学者蔡沈,理学家蔡元定,画家蔡斌;清朝画家蔡元友;民国名将蔡锷,教育家蔡元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