起名网 » 宝宝起名 » 姓氏文化 » 正文

吴姓有多少人口_吴姓起源及分布

2022年10月25日 姓氏文化

扫一扫用手机浏览

吴姓有多少人口_吴姓起源及分布

    吴姓是中国第十大姓,尤其在东南地区和南部最有影响。当今吴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1.93%,总人口大约在2400多万

吴的名义
    《说 文》注解:吴,是姓,也作地名,吴的本意是大声说话。“吴”字是由旧字体“吳”而来,楷书体吴字缘自小篆体吴字,小篆体吴字承接了金文吴字。而甲骨文中的 吴字,乃是一个倾斜着脑袋的人,正在手舞足蹈地大声说话的形状。金文仅仅将口移到一旁。吴作为地名专指江浙,这是一个借象形的会意字。古代中原人对江浙一 带人的语音不好理解,只有依赖他们的手势和大声强调才能沟通。吴氏族的族徽的形成与此有关,早期吴氏族活动过的地方被称为“吴”,在此建立的国家称为吴 国,最终成为了姓氏。

吴姓的起源与演变:
    吴姓的渊源由四大支组成:姜姓、吴回氏族、姚姓和姬姓。
    第一支源出姜姓。黄帝时代的吴部落以驺虞为图腾,解释为吴,作为氏族之名。驺虞是一种古兽,其声音十分洪亮。吴氏族属于炎帝部落,姜姓,活跃于今陕西陇县 陇山之东的姜水旁,所居之地称吴山。炎帝时代的吴权是吴氏族的首领,其后裔吴枢是黄帝的生母。炎帝和黄帝同为古羌人的两大分支,互相通婚,形成了华夏族的 主体。夏朝时,姜姓吴氏族随夏族东迁到观津,今河北武邑东。曾与神射手羿期比射的吴贺,是其后裔。姜姓吴氏的历史至少有5000年。
    第二支出自吴回氏族。黄帝的后裔颛顼,颛顼之子称,称的族人分布在今河南汝河地区。称之子老童,老童之二子黎、吴回在舜时代先后任祝融氏,祝融氏是古代掌 管火种的首领之称谓,代表着在氏族中的极高地位和权力。祝融氏黎有罪被诛,吴回继任祝融氏,吴氏族居于姜姓吴的故地。夏朝时,吴氏族沿渭水北岸东迁到山西 平陆的吴山。商朝时,吴氏族一直活跃于北方,首先沿黄河而下进入河南新郑地区。后东迁到濮阳雷泽之西,最终到达山东临朐东北朝阳古城,史称王吴。商末的吴 伯乃是这支吴回氏族的后裔。这支吴姓有4000多年的历中。
    第三支源自姚姓。舜部落是东夷族的一支,舜接尧之位而居中原。占据古吴之地,今山西平陆吴山之旁的历山,史称有虞氏。夏禹接舜之位建立夏朝,封舜之子商均 于虞,即今河南东部的虞城。姚姓虞国一直作为东部的重要方国而存在,商朝时国亡,子孙以吴为氏。秦末安徽宿县大泽乡发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首领 吴广,就是姚姓吴的后裔。这支吴姓也有3500年的历史。
    第四支出自姬姓。产生于周初,也称周族姬姓吴,是吴姓中最重要的组成,影响最久远,人丁最兴旺。商末周文王之祖父古公亶父封长子太伯于陕西陇县的吴岳,封 次子仲雍于陕西武功西的雍原。不久太伯与仲雍率领周族姬姓吴氏族一起出奔荆蛮,进陕西秦岭南之商县,穿湖北人湖南衡山,经江西清江吴城,渡永修,沿长江而 下,迁江苏江宁、镇江,涉常熟,历经四代最终到达江苏无锡东的梅里。仲雍之曾孙周章建立吴国,亦称句吴。公元前585年,寿梦正式称吴王。春秋后期,吴国 曾一度攻破楚国,北上与晋国争霸,称雄于东南。公元前473年灭于越国,吴国的子孙遂以吴为氏。这支吴姓主要活动于华东一带,随后向中原、华北和华南发展 壮大,也有2600年的历史。

外族基因的融入:
    第五支出自外族的改姓。吴姓中融入外族的事件发生稀少。宋朝以后才出现北方外族改姓的事件:北宋的西夏国党项族有吴姓,元朝的蒙古人中有吴姓,清朝满洲八 旗乌尔锡氏、乌拉氏、乌苏占氏、兀札喇氏、乌雅氏、乌苏氏等氏族集体改姓吴。南方地区的汉族中融人外族基因的事件主要发生在明清时期。

历史上吴姓的分布和迁移:
    秦汉时期,吴姓主要活动于江苏、江西、安徽一带。其中一支北上山东,西进山西,南回湖北,后又返江西。汉初,吴芮被封长沙王,他的后代在湖广和中原地区形 成了吴姓的重要望族;到了魏晋时期,由于长沙太守孙坚的夫人是江南吴氏,其子孙策和孙权在江东建立吴国,吴姓在江浙地区更是快速发展。唐朝是吴姓在南方发 展的最重要时期,唐初吴姓已进入了四川。随后由江西南部进入福建和两广。唐朝中叶,吴姓的足迹已踏上了越南,在越南建立了“吴朝”。从此,吴姓群体在南方 的发展更为迅速,当代两广地区吴姓人丁兴旺与越南的“吴朝”的建立有直接的关系。直到元朝,吴姓才首次进入台湾地区。
    宋朝时期,吴姓大约有170万人,约占全国人口的2.2%,为宋朝第八大姓。吴姓第一大省是江西,约占全国吴姓总人口的13%。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 西、安徽、江西、浙江、山东、福建,这六省吴姓大约占吴姓总人口的60%,其次分布于湖北、河南、江苏、湖南四省,又集中了25%。全国形成了以江西为中 心的吴姓人口聚集区。
    明朝时期,吴姓大约有230万人,约占全国人口的2.5%,为明朝第七大姓。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%,吴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 要快,600年中吴姓人口总增加率为35%,净增加了60万。浙江为吴姓的第一大省,约占吴姓总人口的19.8%。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、江西、江 苏、福建四省,大约居住了61%的吴姓人口。其次分布于广东和安徽二省,又集中了16%。宋元明期间,吴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,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 南、南方和四川迁移。全国重新形成了赣浙苏皖、闽粤两大块吴姓人口聚集地区。

当代吴姓的分布和图谱:
    当代吴姓的人口2400多万,为全国第十大姓,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.93%。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广东、福建、广西、贵州、江苏五省,大约占吴姓总 人口34%,其次分布于安徽、浙江、湖南、四川、湖北、山东、江西、河南八省,又集中了41%。广东居住了吴姓总人口的8.5%,为吴姓第一大省。全国形 成了华南、华东、川鄂贵湘三大吴姓分布区。
    吴姓在人群中分布在粤琼桂、闽台赣浙、贵湘大部、苏皖南部、重庆东南,吴姓一般占当地人口比例在2.4%以上,最高可达5%以上,上述地区覆盖面积占了总 国土面积的14.7%,居住了大约56.3%的吴姓人口。在川云、重庆大部、湖北、湖南东部、苏皖北部、山东、陕豫南部、宁夏、甘肃中部、青海东部、河北 东部、天津、内蒙古中部和东南部、辽宁大部、黑龙江东部,吴姓在当地人群中的分布比例在1.2%—2.4%之间,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8.5%; 其他地区,居住了大约34.2%的吴姓人口。

吴姓的传统文化:
郡望和堂号   吴姓重要的郡望有延陵、渤海、濮阳、陈留、汝南、长沙、武昌、吴兴等八个。吴姓的堂号除用以上郡望外,重要的还有三让、让德、种德、世德、仁德、至德、秀聚、忠义等。
  “三让”堂号典故出自吴姓远祖太伯和仲雍三辞王位传说。传说周太王古公亶父年事太高,想传位于孙子昌,但是昌系三子季历之子,很有顾虑,忧心忡忡。长子太 伯和次子仲雍知道父王意思之后,便相继向父王表示自己无意作继承人,这为“一让”。接着,他们以上山采药为名,故意出外避让,为昌立为继承人封号提供机 会,此为“二让”。周太王逝世时,太伯和仲雍回来奔丧时,三弟季历又以王位相让,他们再次推辞,并远出东南吴地不再归来,此为“三让”。圣人孔子对“三 让”之传说十分赞誉,称“可谓至德也”。

楹联 重要的吴姓楹联有以下六副:
        治平称最;让德留芳。
        清操绝俗;画圣留名。
        鹰扬虎视;剑气玉光。
        八闽孝子裔;三让帝王家。
        孙子能教宫女;文箫幸遇仙姝。
        休逸住延陵支分西土;富饶迁石里派衍东山。

家训格言   吴氏的家训首推明末大臣吴麟徵的《家诫要言》。吴麟徵,浙江海盐人,天启进士,崇祯年间在吏、刑两部为官十余年,针砭朝政,直言无忌,为崇祯所幸,为朝中 所敬:因拒李自成死守西直门,城破自杀殉国,南明赐谥“忠节”,清廷又加赐谥“贞肃”。吴麟徵家教甚严,他主张人品须从少年做起,“修身笃行,信命读 书,”端正人品。“多读书则气清,气清则神正,神正则人正。”要求子孙要有远大的抱负,“器量须大,心境须宽”。认为“争目前之事,则忘远大之图。深儿女 之怀,便短英雄之气”,“每事宽一分,即积一分之福”。应当坚信“真心实作,无不可图之功”。成功者往往是那些“茹荼历辛"、“历练艰苦”之士。

名人频率和宗族先贤:
    《中国人名大辞典》收入了吴姓历代名人805名,占总名人数的1.77%,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七位;吴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1.28%,排 在第十三位;吴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2.55%,排在第七位;吴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3.16%,排在第五位。
    发祥于江南的我国著名吴姓,地灵人杰,名人不绝于史。战国楚国名将吴起;秦朝农民起义军领袖吴广;西汉长沙王吴芮;东汉舞阳侯吴汉;三国魏文学家吴质;南 朝梁文学家吴均;唐朝画家吴道子,史学家吴兢;五代后晋名将吴峦;南宋名将吴玠、吴璘,大臣吴潜;明朝小说家吴承恩,画家吴伟,医家吴又可;清朝平西王吴 三桂,医家吴鞠通、吴尚先,植物学家吴其溶,小说家吴敬梓,篆刻和书画家吴熙载,画家吴历、吴友如,金石和文字学家吴大澂;民国北洋军阀吴佩孚;当代画家 吴昌硕,考古学家吴金鼎,人类学家吴泽霖,历史学家吴晗,物理学家吴有训、吴健雄,数学家吴文俊,语言学家吴文祺,社会学家吴文藻,林学家吴中伦。

吴姓血型:
    吴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:O型占35.8%,A型占29%,B型占27.1%,AB型占8.1%。